先不说余家的口粮是真的吃完了还是怎么样。
单说,借的这个数量。
二十斤,余家这么多人,这些口粮回去就算是喝稀的,可能都不够喝上半个月的。
村里大约要等到七月底左右,才能分一些早熟的粮食,也不太多。
当然了,也可能是余家手下留情,所以对赵家轻下手,能借多少算多少,回头他们还可以找别人借。
可是依着原主记忆,家里的口粮一直都是余奶奶把着的。
老太太算计了一辈子,对于口粮的把控,十分精准。
除了不可预料的灾年之外,老太太宁可剩下陈粮,都不可能让口粮不够,让一家人抻着脖子,在那里挨饿。
所以,口粮不够?
借口而已。
再说了,余家口粮不够,还可以跟村里借,可以跟几个媳妇的娘家借啊,可以借的人家多了,怎么跑到刚出嫁的秋杳这里借粮呢?
秋杳心里转了转,然后差不多就明白了。
余大弟上门,不外乎两种可能。
一种是余家想过来试探看看,秋杳在赵家的地位如何,然后再为以后谋划着。
如果秋杳能在老赵家说了算,那以后上门打秋风肯定是要比其它家简单。
而且这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好欺负。
秋杳真能说了算,就算是他们上门打秋风,那赵家这几个,也拿他们没办法不是?
另外一种,就是这借粮,其实就是余老二,也就是原主爹这一房自己的主意。
或者说是是原主妈的主意,目的嘛……
自然是为了城里读书的余小娇。
这可是他们的掌中宝,得娇宠着,得疼着高贵着,不能饭不够吃,不能吃的不好,不能冷着饿着了。
但是家里能供一个女娃娃读书,而且还读到了初中,那是因为余小娇好命,得宠,再加上运道不错。
只是能出的粮肯定是有限的。
余老二一家吃的多了,那其它几个兄弟肯定是有意见的。
没分家呢,你多一口,少一口的,可能没有兄弟在意。
但是吃多了,谁心里不犯合计?
余小娇当初上初中的事情,在家里也闹过一阵,最后还是余老太敲了板定了这件事情,再加上卖了……哦,算是嫁了原主,得了钱,供着余小娇念书,其它几个兄弟,才算是没了意见。
秋杳分析,余大弟过来借粮,不外乎就是这两种原因。
他们兄弟愿意将自己的手腕子,心窝子都割开了让余小娇吸血,那是他们的事情。
可是到了秋杳这里?
趴在自己身上吸血?
想什么好事儿呢?
知道这件事情,赵老太会处理,秋杳也不急,懒洋洋的倚在一边,一边撸着两颗小脑袋,一边听着屋里说话。
赵老太对余家的印象并不好,对于这种上门来借粮的,更不可能有好脸。
“余家大弟啊,不是大娘不肯借,实在是大娘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大娘家里孤儿寡母的,连个壮劳动力都没有,分的口粮,天天喝稀的都不够吃,如果不是家里的孩子勤快一点,上山挖点野菜树根的,怕是早就饿死了,哪里还有口粮可以借啊。”赵老太撒泼是好手,卖惨也是很厉害的。
直接闹翻脸不太好看,那就卖惨呗。
借粮哟?
没有。
当然,直接生硬的说没有,多伤亲家面子啊。
所以,赵老太直接用事实说话。
我们家惨哦,连个男人都没有,工分全靠两个女人拿,孩子还小帮不上忙,挣的口粮都不够吃,如果不是山上还有树皮草根的,怕是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