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可能有激化的可能,皇城司又没个轻重,最终还是没出口。
不过这事,还是得介入。或许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太看重舆论,而赵曦却清楚舆论的威力。
不管庭辩的目的如何,这毕竟是官方举办的活动,赵曦不想最后被一些乱七八糟的舆情给裹挟了。
这就是个乱局!
朝廷庭辩,不可能所有学派的所有人,都放在大庆殿扯淡,这就有了争端。
学派内的主辩人之争,不同学派造声势之争,浑水摸鱼者,滥竽充数者,还有故意搅混水的,这时候这些魑魅魍魉就都出来了。
从学王安石者,自然希望科考以新学为尊,那样考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在士林凡间,替王安石新学造一些声势,拉拢一下士林的人气,未必是要逼迫朝廷最终选择新学,聚一些人气总是没错的。
同样,从学周敦颐者,因为周敦颐在朝堂的官位有劣势,适当的在士林扩大一些影响力也无可厚非。
那怕是象数学术是冷门,有这样的机会,邵雍即便懒得玩花活,跟着他的士子,未必不想趁机会让象数学术登堂入室。
这时候,个人的,学派的,地域的,各自带着各自的目的,就造成了这样混乱的局面,也同样给一些心思不纯者有了可趁之机。
估计现在这样的情况,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在整个汴梁的辩经中,都有迹可循了。
倘若真任由发展,估计庭辩还没开始,士林和民间已经有了胜出的学术,甚至会影响到朝堂臣工,导致最终朝廷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确定这乱局中胜出的学派为官学。
不是赵曦要以恶意揣度他人,尽管没有预料到这事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可赵曦还是知道道统争端的。
孔圣人都有诛少正卯的典故,更何况孔圣人的这些门人?
这时候,那怕是做的有些过分了,有孔圣人在前面顶着,他们也能找到借口,为自己的无耻辩解。
尽管赵曦对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人品很信任,可却不敢相信他们的门生弟子也一样品性高尚。
更何况这还是道统之争,谁知道人品和道统那一样能占了上风?
不管是不是有政事堂的掺合,是不是各个学派有意为之,既然是官方组织这次庭辩,那所有关于庭辩的活动,就必须由官方来组织。
也罢,大不了变一下庭辩的流程呗,既然自己倡议了,有了这样大的盛势,赵曦就不容许被搅乱了。
所有的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