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赏之事谁也不敢怠慢,曹昂在朝堂上已经给出了明确指示,若无法按时完成,将士们恨的就不是皇帝陛下,而是他们这群办事的,被无数骄兵悍将同时记恨上,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离开皇宫,夏侯惇立刻将相关人员请到大都督府开会商议。
定制度确实是件好事,以后朝廷再想封爵得先看看他够不够的着这个标准,达标了一切好说,没有达标皇帝也不能任人唯亲胡作非为不是,有了标准便能大大杜绝坐享其成,妄图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宗室和外戚。
公爵爵位事关重大,不可胡来,夏侯惇等人点灯熬油讨论一个晚上,终于商量出几条封公的硬性指标。
第一,必须统领过十万以上兵马作战并取得胜利或者进献过取得战略性胜利的良策。
第二,必须为大魏收复过一国或者一州之地。
第三,必须为朝廷做过常人无法做过的贡献。
第四,必须在军中服役一定的年限,换句话说资历必须足够。
第五,私徳不能有亏,公爵位极人臣,无徳如何让人信服。
除此之外夏侯惇还制订了一套剥夺爵位的标准,犯什么罪会降爵为侯,犯什么罪直接削爵为民,白纸黑字写清楚让获爵之人引以为戒。
大体框架制定完成,接下来就是细节了,一群人坐在桌前讨论半天,吵的唾沫横飞甚至差点打起来,终于制定出三十多页的封爵标准递交给曹昂审批,曹昂又拿去跟曹操商量一番才提笔朱批,彻底敲定。
有了标准就好办了,只需对号入座就行。
达到封公标准的第一人是董昭,此人才是大魏头号功臣,若非他从中斡旋,汉帝刘协怎么可能顺利禅位。
以臣代君太难太难,一个弄不好就是血流成河,两败俱伤的局面,汉魏顺利交替,董昭功不可没,单凭此点,封公一点都不过分。
其次是夏侯惇,还是那句话,他是大都督,大魏任何将士的战功都有他一份,无数小流汇聚过来足以形成大海。
其次是曹仁,功勋自不必说。
其次是徐晃,徐晃老早便追随曹操,资历自不必说,镇守凉州期间成功守住黄河,将数千万罗马军挡在河西四郡不得寸进,南征期间又成功拿下巴蜀,这份战绩足以封公。
其次是张辽,张辽追随吕布时将曹操手下战将几乎揍了个遍,投降曹昂之后先征瀛州再伐辽东,打乌桓战袁绍征马超,镇守广陵期间又成功夺下伪汉旧都寿春及整个淮南,最后横渡长江,收复江东六郡,论功足以封公。
其次便是高顺,收高句丽富余,冀州逼降高干十几万大军,随后率军入并州夺晋阳,此次南征又俘虏孟达霍峻两员汉军大将,战功绝对足够。
其次便是荀攸和钟繇,这两人资历高啊,创业之初若无他们辅佐,曹操不可能站稳脚跟,自然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大魏。
众所周知,创业之事从零到一比从一到一百难度大了无数倍。
最后一人便是郭嘉,郭嘉本是袁绍部下,后面才转投曹操,资历上比钟繇和荀攸差点,但多年来献计献策,这次南征又提出迂回包抄战术,助曹仁打败荆州汉军,功勋卓著。
程昱和曹洪也够资格,只是他俩,程昱用人肉充军粮,私徳有亏,曹洪官渡大败,导致袁军兵围许都,差点葬送大魏基业,自然被排除在外了。
夏侯渊也是,战绩没达标,不过他已战死可以追封,追封就不牵扯所谓标准了,封王都没问题,追封的爵位又不世袭。
拿着制度对号入座,曹昂很快颁布圣旨,封董昭为定国公,
夏侯惇为夏国公。
曹仁为沛国公。
徐晃为陈国公。
张辽为宋国公。
高顺为英国公。
钟繇为卫国公。
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