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的现代蜕变之旅(续)
自工厂旅游归来,易中海愈发珍惜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与社区活动成为他生活的两大重心。在工厂,他已然是大家眼中敬业且可靠的门卫大叔,而在社区,他“热心调解员”的名号也愈发响亮。一日,工厂厂长一脸愁容地找到易中海。原来,工厂接了一笔大订单,可交货时间紧迫,生产线上的机器却频繁出现故障。维修人员折腾许久,仍未找到问题根源,若不能按时交付订单,工厂将面临巨额赔偿,甚至可能失去重要客户。易中海见厂长心急如焚,虽深知自己对现代机器一知半解,但还是鼓起勇气说:“厂长,俺虽然不懂这新机器,可过去俺在厂里也处理过不少难题,要不俺跟着去瞅瞅,说不定能帮上忙。”厂长病急乱投医,便带着易中海来到生产车间。易中海围着机器踱步,仔细观察每个零件的运转,还不时凑上前去听机器发出的声音。他回想起过去在工厂时,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通过听、看、摸,便能判断机器的故障所在。他发现这台机器在运转时,某个部位发出的声音略显异常,似乎是零件之间的磨合出了问题。他指着那个部位对维修人员说:“同志,你们看看这儿,俺听着这声音不太对劲,是不是零件磨损太严重,或者安装的时候没到位?”维修人员半信半疑,按照易中海的提示,对该部位进行了仔细检查。果然,发现一个关键零件有细微裂缝,更换零件后,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厂长对易中海刮目相看,拍着他的肩膀说:“易大爷,没想到您还有这本事,可帮了工厂大忙了!”经此一事,易中海在工厂的地位愈发稳固,同事们对他也更加敬重。在社区,易中海正全身心投入到一场大型传统文化活动的筹备中。社区打算举办一场老北京民俗文化节,旨在传承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易中海凭借对老北京文化的深厚了解,主动承担起许多工作。他四处联系老艺人,邀请他们来文化节上展示传统技艺,如剪纸、糖画、面人等。他还亲自参与布置文化节的场地,按照记忆中的老北京庙会风格,摆放摊位、悬挂灯笼,力求还原旧时热闹场景。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邀请一位知名剪纸艺人时,艺人因担心场地简陋、报酬微薄而犹豫不决。易中海多次上门拜访,与艺人促膝长谈,讲述自己穿越后的经历,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他真诚地说:“师傅,咱这社区活动虽比不上大场合,可意义重大啊。现在的年轻人对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了解越来越少,咱得给他们机会见识见识。而且社区里的居民都盼着能看到正宗的剪纸手艺,您就当是为传承文化出份力。”艺人被易中海的真诚打动,最终答应参加文化节。文化节当天,社区热闹非凡,居民们纷纷前来。易中海忙前忙后,一会儿帮老艺人调试设备,一会儿给好奇的孩子们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在剪纸摊位前,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看着艺人手中的纸张在剪刀下变成精美的图案,发出阵阵惊叹。易中海在一旁笑着说:“孩子们,这剪纸可是咱老北京的宝贝,每一幅都有它的故事,你们要多学学,可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糖画摊前,易中海看着热气腾腾的糖浆在艺人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不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庙会上吃糖画的情景。他对身边的居民说:“以前能吃到糖画,那可是件稀罕事,孩子们都馋得不行。现在生活好了,可这传统的味道不能丢。”居民们听着他的讲述,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文化节上,易中海还组织了一场老北京故事分享会。他站在台上,讲述着四合院的生活点滴、邻里间的趣事,以及过去北京的风土人情。台下的居民听得入神,仿佛跟着易中海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一位年轻居民感慨道:“听易大爷这么一说,才知道老北京有这么多故事,以前只知道追潮流,忽略了身边这么宝贵的文化财富。”文化节圆满落幕,社区领导对易中海的组织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