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的问题,奈何没有史料可以支撑,于是就只能全凭想象了。
刘旭本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认为张良肯定是看到了刘邦在个人性格特征上的一些优点,比如豪爽,厚脸皮等等,于是刘旭就设计了送酒这个剧情。
但仅仅有性格优点还不够,双方还要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才行,所以刘旭就设计了刘邦允诺要陪着张良一同兴复韩国。
以刘邦的厚脸皮,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许下什么诺言都是非常正常,更不会担心能不能兑换诺言。
而且退一万步来讲,刘邦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够当皇帝,当时仅仅只有两三千人的刘邦,能够成为韩国的上卿,那就是极为不错的前途了。
所以刘旭编的这段剧情在逻辑上是没啥问题的,好不好看就由各位读者说了算。
至于刘旭后面改了大风歌,有读者会觉得很不舒服,这以后是不是就看不到正版的大风歌了呢?
其实不然,根据史料显示,大风歌还真就是一首歌,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词,固定了曲调和韵脚,诗人们可以往里面填词。
大风歌也是如此,只不过大风歌就连第一句歌词也被固定了下来,也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后就可以根据唱歌者的心情来直接往里面填词了。
根据各种各样零星的史料,发现过三首秦汉时期的大风歌,开头都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后面的填词却各不相同,而刘邦的这首却是最知名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就像所有朋友聚餐都喜欢到ktv里面嚎一嗓子一样,在秦汉之时,朋友聚餐都喜欢自己创作一首大风歌,念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也是为什么刘邦会在回沛县的时候创作那首最着名的大风歌。
但其实在此之前,刘邦本人肯定也是创作过许多不同的大风歌的,只是词语的境界远远不如那最后一首来的悲凉壮阔,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事实上刘邦本人几乎没有任何文字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秦汉时期的人,也几乎都没有文字作品流传,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就在这一段的最后,刘旭还设计了一个刘邦借酒发疯,而张良以东施效颦为例来劝说刘邦不要急着玩女人的故事,也算是刘旭给张良又稳固一下人设了,同时丰富一下剧情。
这整段文字基本上都是刘旭的个人创作,三国里面罗贯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个人创作,创造的好不好,由各位读者来判断,但刘旭没想到的是,这最后一段东施效颦的剧情,却又引发了一场极为无语的大型风波出来。
这本小说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