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东王杨秀清:从烧炭农夫到太平天国的实际掌权者(3 / 4)

宗教上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在太平天国的日常运作中,所有的决策和命令都出自杨秀清之手。无论是军事上的奖惩升降,还是文官的任免,都由他来决定,洪秀全仅负责最后的批准。所有奏章必须经过杨秀清的审查并加盖印章后才能呈交给洪秀全,即使是北王韦昌辉也不能绕过这一程序直接上奏。杨秀清还享有“立而不跪”的特权,在觐见洪秀全时无需下跪,这在等级森严的太平天国体制中显得尤为不同寻常。

立足天京之后,杨秀清开始部署北伐与西征。太平军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清军,但他仍然决定将有限的兵力分成三部分,既要防守天京,又要进行北伐与西征。北伐军由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人数仅有两万,尽管一度推进到了天津府静海县,但由于缺乏支援,最终在饥饿和寒冷中被迫撤退,并在阜城被围困。杨秀清派出的救援部队也未能成功,最终导致北伐军全军覆没。这一战略决策被后世评价为太平天国的重大失误之一。

相比之下,西征军的情况要好得多。虽然初期因为兵力不足而难以攻克南昌,但杨秀清及时调整策略,命令撤围九江,增兵西进。太平军在1854年春季第二次占领武昌,并进一步攻入湖南。然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湘潭、城陵矶等地接连击败太平军,形势再度紧张。杨秀清随即命令秦日纲和韦俊等守卫田家镇,并在湘军水师攻破田家镇江面防线后,派翼王石达开督师湖口,集中兵力与湘军决战。最终,太平军在1854年冬季大破湘军水师,解除了九江之围,并在次年春季第三次攻克武昌,取得了西征的胜利。

面对清军在孝陵卫组建的江南大营和在扬州组建的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威胁,杨秀清在1856年春天指挥了击破清军两大营的战役。他首先派遣秦日纲率领精锐部队东援镇江,打破了清军的包围。接着,太平军分道渡江,东西夹击江北大营,摧毁了清军的营垒一百二十余座。随后,全军南渡,攻克高资,击毙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并攻破九华山清营。杨秀清命令各部必须按时进攻,违者斩首。与此同时,石达开率领的援军也赶到天京,从西路进攻。太平军内外夹击,最终迫使清军江南大营全线崩溃,清将向荣逃往丹阳,不久后病逝。此次战役彻底解除了天京的外部威胁。然而,正当杨秀清计划进一步调动石达开和韦昌辉等人进攻江北,进军苏杭之时,不幸发生了“天京事变”。

继续阅读

五、死于内讧

随着太平天国势力的壮大,杨秀清的权力也随之膨胀。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政治上也逐渐掌握了实权,成为太平天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杨秀清的野心也随之增长,他经常假托“天父”下凡,凌驾于天王洪秀全和其他官员之上,任意羞辱和处罚他人,包括处死天官正丞相曾水源、东府吏部尚书李寿春、仆射黄仕珍等人,将燕王秦日纲等多人罚为奴,杖责北王韦昌辉,并将洪秀全之兄洪仁达关入东牢。

杨秀清的专横行为让洪秀全感到极大的压力,同时也引起了其他高层将领的不满,特别是北王韦昌辉,他对杨秀清的专权深恶痛绝。1856年夏天,随着太平军击破了江南、江北大营,清军向荣败死,杨秀清认为时机成熟,决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威。同年七月初九(阴历七月十五日,1856年8月15日),杨秀清再次假托“天父”下凡,召洪秀全来东王府,并强迫洪秀全承认他应该被称为“万岁”,而不是“九千岁”。洪秀全被迫同意这一称呼,并宣布“今后遵天父圣旨,东王称万岁,东世子也称万岁”,计划在杨秀清生日当天举行称万岁的典礼。

不久之后,佐天侯陈承镕向洪秀全告密,称杨秀清意图弑杀洪秀全而夺其位。洪秀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密召正在前线作战的韦昌辉回京诛杀杨秀清。韦昌辉接受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