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针对不同区域特征,必须探索多种开店模型。
换言之谁要是今天听了楚垣夕的,未来某天觉得小康确实很牛逼,然后突然想起来,咦?他们有个弱点可以抓一抓?那乐子就大了。
他拿眼一看,台下很多投资人都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有的还在写笔记,看来是听进去了……
只见另一个大高个投资人站起来,是个七尺大汉,留着两撇小胡子,很有气势的问“楚总,你觉得你们在鲜食品类管理上,和岛国三大便利店有差距吗?如果有的话主要差距在哪。”
楚垣夕心说这位难不成是个跪族?不过也不能随便给人扣这种帽子,因为岛国三大便利店确实是很辉煌,也确实是这套模式的祖师爷,或者说行业标准制定者。所以默认有差距、默认祖师爷更牛逼才是常态嘛,有人看到差距虔诚的跪下,有人在差距面前默默计算追上去需要多长时间。这种事改开四十年里发生过无数次了,未来还会发生。
别说投资者,具备这种心智的便利店创业者都不在少数,要学而且还要学的像,最好是像素级复刻,这样就能无脑赚钱了。
所以楚垣夕没炸毛,而是说“以我的理解,在鲜食领域,只要能够跑通鲜食供应的流程,保证质量和新鲜度,保证供应链不出问题,能够有序周转,那么大抵上不存在绝对的差距。实际上小康最开始的烧钱几乎全都烧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现在已经实现了部分代工部分自建鲜食工厂,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和监控,每天可以多次配送。
我不了解岛国系的鲜食供应链是不是大数据管理的机制,反正我们是,能够预警。所以我对小康的鲜食、甜品乃至咖啡豆都比较放心,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类数量。便利店鲜食表面上是供应链问题,背后是用户需求驱动的,这个需求又受门店密度、物流保鲜能力等等因素制约。小康的发展路径上需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可以说,表面看上去没什么差距吧。”
这番温和的解释让七尺大汉略微皱眉,但也没再说什么就坐下了。旁边立刻有人打趣“楚总,您对您的咖啡豆有信心?您小康的现磨咖啡那可是十分难喝!”
“噢,这说明您不懂市售咖啡。”楚垣夕面不改色的甩锅“所有的市售咖啡都非常难喝,只不过难喝的特征不一样而已,我们是在难喝的尺度上进行标准化竞争。”
下面顿时欢笑。
不过这毕竟是场便利店投资路演,祖师爷的拥趸并不少,很快又站起一位,问“楚总,我听说岛国系便利店的口头禅是‘让每个人每天光顾三次的便利店才是好的便利店’,您怎么看?”
“这个复购率可是够高的,岛国特有的便利店文化咱们这边没必要苛求。”楚垣夕也听说过类似的论调,他要说的是“我觉得追求复购率,本质上是让用户买完东西之后不想走,比如还想多逛一会看看有什么新款,或者坐下来休息一会。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是便利店规模化品牌化实现的比较好了,才能通过运营手段去贴合用户体验。这也是我以a为便利店基石的原因吧,用a比较方便给用户推荐新款,提高客单价。”
看得出来第二阶段的投资人提问都比较具体而深入,不管怎么说,称之为比较懂行是没问题的。但是也正因为懂行,所以更适应岛国系便利店的没有a的体系,而小康有。这就使得楚垣夕发现大部分问题都是针对和a相关的运作体系提出的。
特别是优惠券,很多人都已经试用过小康a,折磨过胡世恒的优惠券也同样折磨他们,一时间问题频飞七嘴八舌。
楚垣夕一看这可不行,赶紧拍拍手说“各位各位,你们关注的点不对。你们都是有钱人,不是小康的潜在用户,所以对优惠券的关注点跑偏了。优惠券,最重要的是新用户体验,明白吗?主要是拉新用的,是新用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