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索骥,又发现了基核片段中的32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决定病毒寄生关系;5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决定病毒的感染偏好……
在超算的辅助下,基核片段中的112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功能,被黄帆初步确定下来。
……
其实荧惑病毒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蓝星存在很大差异。
蓝星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部分,就是脱氧核苷酸中四种碱基。
分别是:腺嘌呤(缩写为A),胸腺嘧啶(缩写为T),胞嘧啶(缩写为C)和鸟嘌呤(缩写为G)。
这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生物多样性。
但是荧惑病毒,或者说火星微生物拥有的四个碱基,和蓝星生物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个情况,黄帆和杜朋信等人早有预料,因为X基因的碱基甚至组成元素,和蓝星生物就是有天差地别。
同宇宙规则下的趋同进化,只能决定生物的大方向,并不能决定生物的细节,这就是趋同进化下的大同小异。
火星微生物的四个碱基分别是:类腺嘌呤(L)、江嘌呤(J)、亚胞嘧啶(Y)、黄嘧啶(H)。
确定了这些碱基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之后,忙碌了一个多星期的黄帆等人,终于启动了第一次基因修改实验。
在原子成像扫描仪和纳米机器人的辅助下,黄帆将基核片段中1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江嘌呤替换成为类腺嘌呤。
启动微量辐射刺激,改造之后的病毒依旧在高速变异着。
“直人你那边情况如何?”
“失败了。”江直人摇了摇头回道。
放下纳米机器人操纵感应器的杜朋信,松了一口气:“我这边好像成功了。”
“哦?”黄帆凑过去。
基核片段1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就是负责病毒复制的基因序列,黄帆他们打算通过修改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从而实现控制病毒的复制。
实验继续进行,在摸清楚了基因序列的功能之后,他们通过试错的方式,逐步确认了病毒各个基因的开启(显性)、关闭(隐性)、应激开启(被动—半隐性)、关联(配合其他基因序列的碱基)。
这些实验数据和结果,实现对于荧惑病毒的初步可控,给他们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现在他们只是完成了基核片段那一部分,而基核片段仅仅占荧惑病毒基因序列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他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荧惑病毒原始毒株的所有基因序列,这样才可以进行深入的基因改造。
没有深入了解就胡乱修改基因,这不是在进行科研,而是在作死。
万一修改之后,病毒变得更加可怕,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人类需要信仰科学,更加需要敬畏科学,而不是盲目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