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叹了口气:“看来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啊……所以,现在你知道我这段时间天天听到【旅游地产】、【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等一众名词之余,是个人都在跟我念叨【适当做出让步】、【学习先进理念】巴拉巴拉的,我有多糟心了吧?”
花花同学似乎来了点兴趣:“怎么个钻空子法……给本姑娘说道说道?”
看着这货换了个姿势,仿佛浑身没二两骨头似的在椅子上靠着,萝卜眼睛一番,本想说些什么,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想了想后,萝卜说道:“花花,你应该知道,随着【科技兴农】口号的提出,从前年开始起,全国各地也在同步进行小范围的农业创新吧?”
花花同学冷笑了两下,一脸不善地盯着萝卜。
言下之意很明显:你丫的觉得老娘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追爱豆的脑残?
萝卜见状,讪讪地笑了笑,开始讲述起自己这两年所见所闻的一些事情来……
………………
或许是因为某只蝴蝶狠狠地扑棱了几下翅膀的原因,华夏在进入千禧年后,一些情况跟以往的轨迹很有些不同了。
简单来说,由于铸投国贸对外出口额的连年攀升、铸华系列自主农产品品牌在海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工友之家,尤其是众筹网向优质农产品的明显倾斜、以及中欧跨境电商的大力推动;这两年来,原本已经被按下去的“莱茵模式农业”在华夏明显有再次抬头的倾向。
必须承认,在城乡二元化的当今,只要能够找到流通渠道,莱茵模式农业对于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国家很是出台了一些政策,给予其扶持。
既然是扶持,那么单单只有政策肯定不够,技术、资金,肯定也得意思意思。
由于莱茵模式的农业并不过份追求规模,再加上产出的农产品价值较高,因此国家连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进行试点工作。
而很显然,作为滇南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昭通这边肯定是试点之一。
既然是莱茵模式农业,又涉及到了技术创新,那么工业肯定绕不过去,而高新制造业,在一些地区也正式成了农业产业链上的一环。
于是乎,除了工业大屏这个后世被证明了在业务运转过程中有着较强价值的项目外,其余的什么自动化育种室、玻璃大棚、自动遮阳系统、无土化栽培室、24小时LED外光源系统、无人化监测、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等巴拉巴拉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总之一句话,国外有的,华夏一定要有;国外没有的,华夏也争取要有。
至于费效比究竟合不合适,基础配套设施是不是健全,这些地区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再说呗!
但是仅仅两年时间不到,一些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比如说学习自荷兰的玻璃大棚技术——这玩意相较于塑料大棚而言,植物的光吸收率的确更高一些,也能更好地保证室内的温度,同时也能杜绝许多虫害,配以希望农业科技公司的生物防治剂和微型生态系统技术,的确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或者禽类。
可问题是……这玩意的造价高的离谱!
就算不计入冰雹、鸟类、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破损,也不计入微型生态系统的构筑成本,只算初建费用的话,价格竟然高达400元/平米——这还不包括运费以及中途破损!
天见可怜,这可是千禧年初,一亩地要种多少茬,才能把初建费用赚回来?
但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即便是有人当着面把账算的清清楚楚,但连片的玻璃大棚还是出现在了某些地区——即便这些玻璃大棚的初建成本,以当下农产品的综合产值来算的话,要五年以后才能勉强回本。
又比如说24小时LED外光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