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资本争夺(4 / 5)

更加艰难。所以陈卓干脆将目标只定在娱乐行业,特别是动漫行业。

陈卓拿出20亿美元将小学馆、集英社和讲谈社三家出版社定位成了自己攻坚的目标。既然外资无法获得50以上的股份,自己就争取获得40嘛。

再用5亿美元对日本圆谷、光荣游戏入股。

如此算下来,还有75亿资金没有使用。陈卓将他们分给迪卡、莱奥、杰克三人,由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灵活操作。每年15的固定收益还是可以保证的。

而对香港市场,陈卓觉得现在还不是抄底的时刻,1998年危机过后,才是最低谷。那时候将更加顺利,更加便宜。

许多人现在都把香港叫做李嘉城的城。如今在四大富豪中,李嘉城大有一枝独秀的味道。算上隐形的财富,他的总资产可能已经是其他三大富豪的总和了。

不过1997年之前,香港却不是李嘉城的城,即使说起姓李的富豪,人们第一个提到的还是李兆机,而不是李嘉城。

1995年李兆机成为了亚洲首富,当年他的财富排名全球第八。1996年李兆机的资产更进一步,以15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了当年全球排名第四的富豪。但经过1997年金融危机冲击之后,身价大跌,不足100亿美元。

当年李嘉城的财富还不到100亿美元,虽然也是香港顶级的富豪,不过排在他前面的,还有李兆机、何鸿巢等好几人。

不过就在1997年之后,李嘉诚就成功逆袭。一方面是其他富豪都受到了金融危机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则是李嘉诚通过几年前开始在国外布局科技领域,大赚了上千亿港币。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香港的楼市跟股市都大跌。

在危机之前,许多富豪都大量囤地,特别是同叔、刘銮熊的地主会。危机之后,地价下跌,地主会里外就输掉了200亿港币。

在股市重仓的富豪也损失不小。比如,李兆机在90年代初,就被誉为港股的股神。但股市大跌之后,他的身家就暴跌。

依附于香港“地产”与“金融”产业的大富豪们基本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损严重。

而在国外投资的李嘉城则逃过一劫。

“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金融危机过后,李嘉城携千亿港币回港抄底,瞬间让自己成为了“李半城!”

陈卓现在的产业结构和李嘉城有点类似,真正在香港的产业,其实只有龙腾影业,其他产业都在大陆和欧美布局。

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将是个大抄底时期,陈卓对“外贸”、“地产”行业没有兴趣,但对香港的“电力”、“交通”、“新闻”产业浓厚兴趣。

但在进行抄底的时候,陈卓与李嘉城的冲突必然爆发。

就“电力”行业而言。

如今的香港,电力被两大家族掌控,一是犹大嘉道理家族。这个家族的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控制着香港85的电力供应。二是李嘉城家族。这个家族的“香港电灯集团”,控制着香港15的电力供应。

在金融危机中,嘉道理家族的当代家主米高·嘉道理因为投资策略失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上投入大亚湾核电站的100亿港币短时间难以回本,家族资金流出现断裂。

李嘉城便是利用这个机会,从“中华电力公司”购买股份,一下子实现了自己对香港电力40的控制。

而香港电力每年的营收接近400亿港币,利润达到了80亿港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这么大一块蛋糕,如果不上去咬一口,实在让人难以释怀。

就“交通”行业而言。

一般的巴士路线陈卓还看不上眼,他瞅准的是港铁集团。港铁集团控制着香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