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一章(2 / 4)

要塌下来,“恐惧”充斥着你的内心。

一个有意思的情绪转变的例子:当你专心的在做某件事情,你的好朋友突然窜出来大声的吓你。你着实被吓了一跳。

第一个情绪反应是恐惧,你会发出被惊吓的声音,迅速的向相反方向移动。

随后,当你看清了对方是谁的时候,你会放下心来,这时候下一个情绪反应是愤怒,在你和好友的追打中,身体的应激反应会逐渐消失。

这种从恐惧到愤怒的情绪转变就是掌控感失控时的典型情绪反馈。

掌控感缺失能够引起多种负面情绪,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等。情绪是一种力量,它的本意是通过引起各种的身体反应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当的引导和利用情绪的力量,有利于构建更好的人生。

但是,长期的负面情绪对健康有害,掌控感长期缺失引起的负面情绪长期存在对健康尤其有害,应该做人生的“主人”,避免掌控感长期缺失。

提高掌控感的方法限于篇幅无法展开阐述,这里只给出两点思路,第一个着眼点是标准,第二个着眼点是能力。

比如:人生的各种标准如果向外寻找就容易发生较长期的掌控感缺失,这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提倡一切客观标准向自己的内心寻找。

所以这一个心理学概念——掌控感,也就是继而介绍了掌控感失控的一种典型的行为反应:逃离。

掌控感降低时,依据掌控感缺失程度会引起两种典型的情绪反应:愤怒和恐惧。

然后就是第二个——舒适区。

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例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环境被掌控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位于舒适区;相反,当环境脱离掌控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位于不舒适区,这种情况严重时也被称为恐惧区。

在舒适区和恐惧区之间的弱度不舒适区也称学习区,这种称呼主要因为,当一个人学习时需要走出舒适区。

人一生中的前半段以学习技能和适应社会为主,这时候他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学习区,当他找到固定的舒适区并且不愿意再走出时,意味着他拒绝学习。绝大部分人会在30-40岁左右处于这种状态,直至生命结束。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拒绝学习,难以适应社会改变,对新事物不愿接触也无法理解,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关系。

在人们位于舒适区时,大脑以极低能量维持运转。走出舒适区,随着掌控感失控程度升高大脑的功耗急剧升高。

例如刚刚学会开车的司机开车1小时会觉得大脑非常疲惫,老司机开再长时间也只会觉得身体疲惫。学习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由不熟练到熟练,由高能量消耗到低能量消耗。

最后第三个心理学概念:自我承诺。

自我承诺就是人们对自己做出的承诺或者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就是人们与自己达成的各种协议,这些协议可能是在意识层面,更多的是在潜意识层面。例如最近你准备给自己买一个手机,这就达成了一个自我承诺,直到你买回新手机为止,这个承诺会一直在你的脑海之中发酵。

那些工作压力较大的人,往往都是自我承诺太多的人,他们认为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他们的“责任”。

他们不断地从周边环境中找到属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