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综合治沙(2 / 3)

造林。

人们当初都觉着老爷子傻,现在据说有人算过,老人家绿化了几千亩沙漠,里边成年的树木就价值上百万。

据说他们还在沙地里建起了养鸡场,散养的柴鸡深受城里人追捧。」

陈立东接着说:「所以,我们搞沙漠治理,不能把这样的群众丢下。

咱华夏的老板姓都有很深的土地情结,我们治理沙漠换回绿水青山,最终要还给百姓才对。」

周立坤也赞许地说:「小陈说得好,果然是有胸怀的企业家。」

「哪里哪里。我只是对中央政策把握得好。」谦虚几句后,陈立东接着说:「只要我们能够与百姓的利益捆在一起,就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应。周司长,你现在能答应我,完成治理的土地允许我们自由经营了吧?」

周小民尴尬地说:「你能带上百姓,我还能有啥说的。」

陈立东笑了笑,打趣道:「那好,请周司长保证,要把有关的政策写到文件里。

哦,对了,最好能再延长几十年,比如一百年不变,让沙改地能祖祖辈辈传下去。」

周小民苦笑着说:「这得请示大领导们。」

陈立东嗯了一声,继续翻了翻平板电脑,接着发表建议:「解决了土地权限问题,我再说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治沙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这也是能够保证沙漠治理持续健康推进的关键。

在我的规划中,我们的治沙工程将沿着交通干线向沙漠中心开进,绿化区域将穿越乌审、鄂托克,到达黄河岸边。

工程会跨越两个省份、多个地市,途经山梁、河流、谷地,其间会连接城镇村庄、矿山工厂、农田牧场。

所以我们一定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

比如在主次交通干线两边,要建设防风林带,搞草方格固沙。

在区域平整、土质适宜、降水量有保障的地块进行胶水治沙,改造成耕地,吸引当地百姓种植大豆、小麦、药材。

而高原、坡地,如果适合可能要修建水库,含蓄水源,然后采取堆垒上山、引水上坡的方式,种植林木果树,发展林下经济。

在牧民集中的地方,势必要重新规划草场,引导牧民发展现代牧业;风景宜人的地方,可能要打造经典、开发景区;遇到适合的矿藏,也要选择是否开采。

所以,我认为今后的治沙工程必须详细勘察、科学规划,企地结合、统筹设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培育产业、产生效益。

只有把治沙工程做成一个带动两省、六市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才能更有意义。」

周立坤带头鼓起了掌赞许道:「小陈说得好啊,我理了理你的思路就是:中央政策推动,两省、六市动员,东华资本引领,社会广泛参与,带动产业升级。看来你是真动脑筋了,值得我们学习。」

陈立东连连摆手说:「我是有了几个臭钱才敢臭琢磨,让各位领导见笑了。」

周小民没有吱声。

他已经是司局级干部,距离高级干部还有一步之遥,但他的履历有缺陷,那就是没在地方上任过职。

在他的计划中,实施一亿亩治沙工程是比较理想化的。

比如以现有的两万亩沙改地为样板,在驼城、伊盟以及其它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复制,每年搞一批,争取用十年八年完成。

这样的模式有着计划经济的影子,考虑问题就不全面,这样的思维在市场经济下往往会脱离实际。

在陈立东看来

,现有的两万亩沙改地,只是一个红彤彤的苹果,既好看又好吃。

但要想吃到更多的苹果,不是花钱买,而是栽种、培育一棵苹果树。

「那我们需要的大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