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登门拜访(1 / 2)

从1980开始 三SS 2341 字 2021-10-11

可能觉得苏辰是文化人,所以送了一支钢笔。

不贵重,也不能算便宜。

毕竟礼轻情意重嘛。

把笔收好,苏辰就出门准备去弄这个文化沙龙的事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同一类人组成的圈子,其他人是很难融进来的。

而京城的京圈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京圈的特殊性,追根能溯源到建国初期,这些人都是大院子弟,像姜文、王朔、叶大鹰、郑晓龙、马未都都是这样的人。

但这些人见到海岩还是要低头叫声大哥,因为海岩是京圈里的人上人,是京圈里的大佬,这跟他的家庭背景相关。

只不过海岩为人很低调,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家世,不像后来的富二代、官二代们。

苏老师不满足于商业上的成功,因为他不可能一直都在香港发展。

所以结识这些人还是很有必要,去折服这些高傲的文人。

此时的京城文学圈小得可怜,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人,而且大多还都是大院子弟,主要是接触文学比较早,人家有这条件。

先天性的优势。

但马未都也不可能专门为了约稿的事情来找苏辰,这逻辑根本就说不过去。

不过很快苏辰就知道为什么。

因为彻底火了。

在美国可以说是火得一塌糊涂。

就在上个月,报道说,这本已被美国300多所大学用作经济学教科书。

一书现在彻底风行美国,其畅销速度和畅销数量还创下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且不少报纸还将苏老师称之为‘神秘的东方人’。

再加上他求学时间的跨度,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这轰动自然就非同一般。

据说麻省坎布里奇的非赢利性思想库国民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学部,以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都准备聘请他过去上班。

而据说看过这本的人,都觉得大概是最为生动和有趣的一本。

整本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热情,没有任何复杂的数学公式,图形和曲线也简化到极致。

甚至不少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对这本都赞不绝口,因为这本书一开始就用极其简单的语言列出经济学十大原理。

如“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等等。

曼昆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样也被媒体发出来。

他说:“我们以前的课本总把简单的原理复杂化,我们厌学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科书的死板和故作高深。

而牛逼的人总能把高深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且就以我们身边的例子去验证,毫无疑问,来自中国的苏就是这样的人。”

这些消息也已经在国内掀起小范围的轰动,相信这个轰动效应很快就要大范围。

苏辰还不知道这些事情,身为编辑的马未都就已经从朋友那里听说,所以找来门来。

甭管能不能约到稿子,也要先刷个眼熟。

尽管这本书已经在国外出版一年,但对于大部分的文艺青年来说,这本书就是天书。

只有高校才会小范围流传,不过都是英文版的,并没有进行翻译。

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可真实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若不是指名道姓说苏辰,估计大家都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

内地还有媒体称:“经济学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但我国经济学家苏辰的,会让你觉得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听到这个消息,苏辰一头雾水,自己什么时候成经济学家?

……

不等他把那个文化沙龙给组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