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9章:东吴四大都督(3 / 4)

,应为:陆逊、吕蒙、周瑜、鲁肃。

周瑜是个战略家,建安七年的时候,曹操要求孙权送儿子到许都做人质,孙权招大臣们商议,张昭等人左右犹豫,孙权也举棋不定。后来,孙权便带着周瑜,到母亲处商议。

周瑜认为,一旦送上人质,就会处处有志于人,所得利益“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又怎么能与自己南面称孤相提并论。

孙权母亲对周瑜的看法,深表赞同。于此,孙权下定决心,没有送儿子到许都。

赤壁之战前,东吴众人大多倾向投降,周瑜力排众议,直斥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并向孙权进一步分析曹军弱点,一是北方尚未平定,加上马超、韩遂在潼关以西,威胁后方;二是曹操放弃优势骑兵,而选择舟船与东吴较量,这是以短攻长;三是正值天气寒冷,军中缺少草料;四是中原士兵南下,不服水土,必生疾病。经此一番分析,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抵抗到底,开展了赤壁之战。

如果不是周瑜早逝,三国版图或许因此改变。建安十五年,周瑜拜见孙权,请求带兵夺取蜀地,吞并张鲁,并与马超结盟,随后,回军攻占襄阳,北伐中原。

孙权也同意了这一计划,但可惜的是在他回到江陵,就病故了,导致这个计划没有实行。

就陆逊来说,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向孙权建议,当今英雄相持,各霸一方,如要克敌宁乱,必须大量人力。山贼是常年的祸患,躲藏在深山险要之地,假如不平定内乱,就难以图谋北方。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们往往聚焦群雄,而不会关注不入流的山贼。陆逊着眼点虽小,却投射极大影响。与诸葛亮先南征孟获,然后北伐中原的道理相通。

平定山越是东吴固本强基的重要之举,长期困扰吴郡、会稽、丹阳的祸患得以解决,而且吴国得到数万精锐。

陆逊的战略思维还可以从夷陵之战后看出来。当时刘备逃亡白帝城后,徐盛、潘璋等将领,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刘备。

陆逊却未雨绸缪,料到曹丕正在集结大军,表面是助吴攻蜀,暗地里怀有险恶用心,于是立即撤军。在大获全胜之时,陆逊没有贪功,而是适时停止追击。

果然不出陆逊所料,魏国不久果然出兵攻吴。刘备听说魏国攻吴,还扬言要再度东下。陆逊写信软硬兼施,劝刘备修补疮痍,切莫穷兵。吴蜀很快恢复了关系。

陆逊与周瑜之间的高下总是不同,相对而言,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周瑜总是一番咄咄逼人之势,而陆逊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总是留有三分余地。或许这是陆逊强过周瑜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鲁肃。鲁肃的战略眼光,几乎可以与诸葛亮比肩。诸葛亮刚见刘备之时,就送上了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鲁肃初见孙权之时,也送上自己的“隆中对”。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他制言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马上被消灭,建议孙权割据江东,根据形势相机行事,消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长江天险,称帝图谋天下。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孙刘联盟这件事上,更看出鲁肃的高瞻远瞩。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鲁肃当即瞄准荆州,断言如果占有荆州,就可以帮助孙权实现帝王之业。

他认为刘备是天下枭雄,主动向孙权请缨,以吊唁之名,打探消息。当听说刘琮已经降曹,便马上找到刘备,劝说合力抗曹。裴松之认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本谋”。当时刘备惨败于曹操,没有立足之地,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