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二十)尾声下(1 / 7)

新青年包青天 江宇佳 9944 字 2020-09-19

第二十节下

“那这和琉璃合谋的人到底是谁?”由敏问道。

“昨日,王奎大人和手下的壮汉死在了城郊的废井中,井内还有一面破碎的铜镜,根据验尸,我们得知王奎正是死于铜镜之下,而壮汉是被利器所杀。”

“大家知道,在王奎初来我大宋时,皇上曾交于王奎一封互市的书信,可是在王奎的尸首和包袱中,我们都没有发现这封书信,我问过皇上,皇上说在当日就给王奎了。那这封书信去了哪里?王奎虽为西夏人,但是作为使臣来到大宋,我大宋皇帝愿意明文互市,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好事,王奎是没有理由私下销毁书信的。”

“如果这封书信被其他人拿走,那么拿走书信人的理由是什么?”

包拯自顾自话,眼睛并没有看向任何一个人,只是对着人群一隅陷入到细碎繁多的思绪中,然而众人的眼睛却都齐齐盯着包拯,只待他说下去。包拯眼下像是一个正义的判官,虽然身穿薄沙棉衣面容黝黑,却是熠熠生辉,暗自光华。

可是包拯并没有发现众人渐渐升起地对他的敬佩之意来,他只是习惯了独自在无数个迷雾和黑夜里徜徉,然后再在某一刻自发地破晓,仿佛他不受时间维度的限制,也不困于人情是非的深渊。不需要文过饰非,只是简简单单地把事情的本身和真想说出来,通过一些细微的迹象,他找到罪恶的开端,也找到了罪恶和善良的关系。

皇上正是因为看重包拯的纯良和缜密,才把这一件件冤假奇案交于他手,除了放心,还有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那种百年难遇的喜爱之情。

“虽然大宋给予了夏国主的名号,但是西夏,依然是藩属国,要对宋朝称臣。其实你们西夏这些年蠢蠢欲动,这次派使臣前来,虽然名义上是说和谈,实际上是觊觎我大宋军器。大宋每年赠予西夏的银两、茶叶等大批量的物资,也不能满足你们的野心。”包拯对着西夏一众说道。

西夏人回道“藩属国又怎样,我西夏崛起迅速,几番和你宋朝大战,你们都败于马下,你今日所站之地,说不定将来也是我西夏国地!包拯,我看你沉稳聪明,才将王大人之死交于你破案,今日你如此言语,就不怕宋夏再战?”

“你一个小小兵头,竟然也口出狂言,我们皇上仁慈,心系百姓才不愿战事频频,可如若要战,我大宋也是不怕你等的,大宋五万将士已奔赴宋夏边境防守,就怕是等你带话回去,已经是马革裹尸了。”由敏道。

“若然如此,便是中了长宁公主的计谋。”包拯说。

“什么?”西夏人和由敏双双道。

“虽然西夏和大宋先前战事频频,可是近来其实双方都有意修好,不止是西夏觊觎大宋军器才假意修好,其实也是由于大辽近来对西夏的猛烈攻势,才让王奎前来议和。这是西夏治国的策略,但也是邦交的开始,我们为何不乘势而为,以和为贵?”

皇上暗自点头,他知道今日包拯点开了西夏的阴谋,其实也是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我大宋早已心中有数内有安排,便不敢轻易犯宋。再以圆融宽怀的态度对待西夏的意图,更是显现了大国的情怀和包容,或许这样,才能将和平延续得更久一些。这是仁宗希望看到的,也是他极力仁政的因由。

“以和为上,当然是好,不瞒各位,我西夏近来遭受大辽屡次侵犯,国力不比当年,但是如若抵死一战,他大辽未必能赢,此番前来,就是希望借助大宋的军器监的火药,皇上你可放心,我方可万骑骑兵作为交换。”

包拯听到西夏兵头如此说,就猜到可能王奎先前偷火药的制作方法没偷到,现在才有了以骑兵交换的说法,包拯不由得佩服起这名小小兵头,这临场的外交策略和反应力,想来都是大宋兵头无法比拟的,大宋的兵制,可能真的需要改革一二了。

皇上听到兵头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