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而另一些则出现在青春期,或者成年之后这不意味着其中没有联系稍后会说到。对于所有高级动物来说,恐惧是一种情绪,可以警示马上将有危险降临,这对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不同种类的高级动物,情绪表达的情绪和强度是不同的,恐惧的范围也是不同的,相比于呆萌的海星或者水母,兔子的情感表达明显范围更广,但是相比于人类,兔子的情感表达又会显得十分狭隘。认识到人类拥有其特有的恐惧是很重要的,这表示了恐惧的来源不仅仅是原始的生存威胁。我们将对比的目光放在不同的生物间去做一个横向对比,前面有答者提到了恐惧的神经基础,生物学角度是一个很直观的角度,比起神经敏感的地鼠来讲,在草原上走来走去的雄狮或者猎豹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恐惧,我们可以粗略的说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之中后者显然更有理由保持高度的紧张和警觉,如上文所说的恐惧是一种对生存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不断的进化中,处在食物链下端的物种就进化出了更敏锐的神经,甚至生理上都有所不同,比如侧眼,比如在蝙蝠黑暗而潮湿的洞穴中生存的能力,黑暗而潮湿的洞穴。好像正是人类会感到害怕的环境。但是对蝙蝠来说却正好是安稳的住所。而捕食动物更多的则是前眼,强壮的肌肉。
横向对比之后就是纵向对比,同一物种间的恐惧是否也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当然有,对于人类来说有些人生来就胆子大有些人则胆子小。我们也能从家养宠物身上看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我在宿舍养的猫连门都不敢出,但是隔壁楼妹子的猫自己就能打开门跑出去浪一下午。那么这样的差异是不是真的是天生的呢?实际上或许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观察野生动物的时候会使用一个指标,叫做多型性程度,这是一个粗略的指标,大概的含义就是我们观察某个物种时,个体间体型,生活习性如果极为相似,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其情绪反应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这就从反面一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同种生物也会有恐惧的差异,由于其个体间的体型不同或者生活环境,习性的不同。放在人类身上,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环境为什么会造成恐惧感的不同呢?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自然界中,虽然有不少动物本能的就能知道什么样的生物是有危险的什么样的情况是有危险的,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有很多动物以鸟类为典型,需要经过教导才知道什么是天敌,以及什么样的情况应该躲避。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所产生恐惧的情境是习得的,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各个时段特有的恐惧,并非没有联系的,他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学习和影响。
把恐惧理解成物种生存的一种能力,恐惧会触发物种对未知环境的回避机制,以确保在位置环境中的最大生存率,当物种由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随着对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高,逐渐的可以将主观的恐惧意识和客观的应激行为分别理解,具体表现是在无生存威胁的环境下主动的制造和体验恐惧,比如坐过山车,超速飙车,蟒蛇围脖,蹦极,还有一些我从没进过鬼屋游戏等。当处在这些环境里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客体的生存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时,便可以做出符合生存要求的价值判断,在恐惧的感觉支配下行程体验和回避两种反应,如果明显超出了稳定的预期且非常有可能导致伤亡发生的娱乐活动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去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