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对其它的感悟自然也如开了天窍一般,完全是水道渠成的事。除非,石碑上的问道是超出这次许多,到了问仙的地步,那易南才无法明悟。
等于说,只要不是问仙,在问道中,那怕是巅峰之道,是天难境的问题,易南也可能感悟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石碑上再次浮现出了神秘道文。在道碑周围,由于道文的不断隐现,周围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似乎把宇宙中的源气都给引动而来。
宇宙中的源气,就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之气,充满了无尚的力量。
易南似乎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同于自己以往所吸收的天地和山川灵气。
如今的他,六感巨强。
所谓六感,是眼、耳、舌、鼻、身、意。
这六感,易南已经修炼到了极致,易南觉得,他甚至还修炼出第七感,或者第八感。
只是,在人界、包括修真界、甚至是妖界、魔界、并无第七感或第八感之说。甚至在仙界都没有第七感之说。
但是,易南自认为,第七感是一定存在的,不光是他自己强烈的感到自己有第七感,他认为修道者都有第七感。
只不过,第七感没有人提出来罢了,也许第七感就是悟感。
易南估且的把自己的悟感当成第七感,这种感觉不同于第六感的意感,或是意念,而是悟感。
这是一种仿佛从天外突然传来的奇光,漂浮在他的灵台空间,让他有种洞彻天地的感觉。
易南紧紧的抓住这种感觉,生怕一逝永去。
这时,在易南的识海空间中,忽然出现了一口道井,这口井呈八角形。
在道井的石壁上,刻着一个道字,这个道字,极为古老,很是象形,就像是上古文字刚发明时,初写的道字一般。
随之,云海从道井中翻腾而出。
云海散出,易南看到,道井中,有银色的水波,水静如镜。易南看到,水波突然凝聚,化为了四个大字“天一生水”。
南微微一笑,透过水面,易南看到了天道。
易南凝神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在下认为,空间的神奇作用是持久不变的,它好像是一个玄妙的母体。而这一母体的生产之门,就是孕育万物的源头。空间永远存在,修道者用之永远不尽。”
道碑再次变化,又飘浮出几个道字?
“何为道之本、道之中、道之末、道无为、道虚?”
易南闭目凝视,再次的看着自己的灵台中的那口道井。
道井如镜,再次的给出了答案。
易南由于悟道,他的身体在无形中,也充满了一种玄妙的能量,他的眼神也散发着宇宙的光芒。
这时,易南抬头望了眼高空,似乎想要透过归墟仙殿,看到宇宙的星辰的运行轨迹。
很快,易南收回眼神,胸有城府地说道“道之根本,其实就是自然。而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无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以此,故道经,皆千说万说,无为、无往、无相、无体、无有、无无等等。只是让修学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变道的运化。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知如不知,觉如不觉,有而当其无,尽量减少参与,以至于我无为而道无所不为。自然而然运化以至身与自然运化同一,名为得道。道之本为先天道。”
“道之中为后天道。道之中者,也是自然也,自然者,它们他们、她们自己如此,即无我自已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后天之道,源自先天之道,后天之道是先天之道的表现。先天之道表现为:无中生有,有中反无。柔弱胜刚强,以德而化,天下归。势未成,需静守,势已成,自向前。阴阳反复。阴阳相合。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