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就得科考了,那一耽误可就不是眼下这三两年。
好志气!好风骨!
暮青道“志气可嘉,平身吧!本宫在神殿执政还有两年半,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崔远大喜,杨氏忙与儿子一同叩谢暮青。
暮青问道“崔灵崔秀呢?”
杨氏道“回娘娘,妾身本想带着她们两个,可陛下她们到了学规矩的年纪,于是便托了老王妃帮忙照看两年。”
老王妃的是步惜晟的发妻高氏。
暮青点了点头,汴都至中州有数千里之遥,大图尚未安定,崔家人的确不宜都来涉险,步惜欢如此安排是对的。
了解了众人突然扎堆儿到来的缘由,暮青这才看向了殿值们捧着的东西。
彩娥忙将锦盒一一打开,安子禀道“启禀娘娘,这些是娘娘在宫中常看的医书、手札,还有咱们朝廷刊行的《无冤录》,陛下知道您执政必治狱事,少不得此书,故而命奴才带来了。”
“……”
“这几坛子是宫酿的梅酒,陛下娘娘虽不好饮酒,但这两年守岁时总会喝一盅,中州神殿里纵然有这梅酒,也定然和咱们宫里酿的风味不同,故而命奴才带了几坛子来。”
“……”
“这是四季衣裳各一十六套,陛下钦点的纹样,保准娘娘喜爱。”
“……”
“这是陛下写给娘娘的书信,望娘娘亲启。”安子从殿值手中捧来一只明黄的锦盒,尚未呈稳,暮青就接了过去。
这一封家书她等得太久,可家书甚薄,只有宫笺一张,诗句两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熟悉的字迹,运笔收锋却力道沉缓,他是在何种心境下写下这封家书的,她见信即知,故而许久未动。晚霞照着那字句,日月之辉竟有山海之重,让她执着信笺竟觉得沉甸甸的。
“奴才等人出京时正逢雨季,官道泥泞,车马难行,故而走了近半年才到,娘娘久等了!”安子罢,率众再次叩拜。
暮青看向庭院里这些熟悉的人,再将那些物件儿一一看过,许久过后才对殿值道“命司膳房加菜,做些中州风味的膳食。”
殿值闻旨鱼贯入殿,将膳案上已冷的菜食撤走,忙去传膳了。
众人入殿后,香儿掌灯,彩娥归放四季衣裳,安子将医书手札摆上案头,位置皆按照暮青在汴都宫中的习惯,一样未错。
这夜,暮青为众人接风洗尘,不拘尊卑,尽皆赐坐。她命人开了一坛子梅酒,往年只在除夕夜里才饮一盅,今夜竟喝了不少。安子和彩娥禀着步惜欢的起居琐事,血影和香儿着呼延查烈练功读书、饮食起居等事,崔远起了一路上行经各州时那些可喜的见闻,杨氏捡着崔远为官这两年的糗事给暮青听,瀛春殿里热热闹闹的,活似今夜便是除夕。
暮青且饮且听,唇边一直挂着淡淡的笑意,似乎此生她都不曾如此开怀过。杯中酒,殿中人,她想念的都来了,只除了一个人……
如若今夜醉去,兴许梦里能够相见。
这夜,暮青头一回醉酒,怎么入帐睡去的都记不清了。次日醒来,安子和彩娥捧着新衣和醒酒汤笑盈盈地候在帐外,外殿的膳案上,杨氏已摆上了一桌家常粥菜,呼延查烈盘膝坐在案前已经吃起来了,他还恼着,看见暮青把头一转,辫子上的珠络哗啦啦的响。
神殿就这么热闹起来了。
呼延查烈每日跟着月杀和血影两位师父练功,余下的时间跟在暮青身旁。他是异族王子,在汴都时,步惜欢不便教导他政事,他来到中州神殿,在学习政事上倒没了那些顾忌,毕竟大辽远在关外,与大图之间隔着北燕、南兴,两国之间一无宿仇,二无战事之忧,故而群臣不会对暮青教导外族王子政事而反应过激。
暮青索性在理政时将呼延查烈带在了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