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一时管了。将来也未必能坚持下去的地方。
忽然他有些理解朱元璋的心情,朱元璋留下的体制,有诸多问题,可以用笨拙来形容。
但是这种笨拙的制度,在明亡之后,又被清所继承。并非没有优点的。
就是内敛稳定。
与宋元相比,宋朝的各种专卖,各种新法。乃是纸钞大贬值,种种金融手段,可谓精妙。但是最后下场如何。
就是蔡京一次次用聪明的办法,收刮各地的财源,以至于东京陷落的时候,各地方官勤王的不多,反而多是义兵,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很多时候,每一个制度设想出来的都是聪明人,但是将事情办坏的也是聪明人。
不是聪明人不至于还不至于将天下败到这种地步。
而朱元璋留下的制度,笨拙之极,但是却支撑了大明数百年,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张居正变法,大明朝廷想加三饷都做不到。
因为在程序上做不到。真假暂且不说,就可见朱元璋的体制或许低效,但是稳定。
对一个朝廷来说,稳定本身更重要,即便是现代,也都说稳定压倒一切吗。
张轩心中忽然有一些胆怯了。
是的,他即便不是专门学金融的,但也知道,很多金融工具,甚至将来准备将银币,纸币化,开辟证券市场,用这种种办法凑集北伐经费。
但是放在一个开国帝王的心中,这些东西真的好吗?
都是双
刃剑。今日用其锋芒,终究有一天要承受伤害的。张轩将自己的很多想法重新推敲了一遍。
他不绝能因噎废食,但也不得不考虑大夏的现状,很多事情不能想当然耳。
至于他今日做的事情,将来有什么祸端,张轩心中微微一叹“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不知道不觉之间,东方既白,张轩在书房之中,整整的思忖了一夜。
这一夜,对张轩来说是不眠之夜。对张质来说,也是一个不眠之夜。
因为这一次是他第一尽了做大臣的职责。
什么是大臣?以大道佐君王。
张质虽然作为大夏的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大夏文臣之首。但是他很多时候,是一个听命的角色。
张轩的主要很正,虽然很多事情都与张质商议,但是一般商议的都是如何执行。
张质都是接了张轩的命令,将这一件事情细细的安排下去,执行好。
虽然权力很大,但是这不是大臣之道。
当然了,张质这样做,并不是张质没有主见,而是在很多事情之上,张轩的注意都不错,很有道理。
但是这一段时间,张质却发现张轩有些问题了。
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与他的意见相左。
首先是国债,其次就是科举,还有一系列问题,比如推崇西洋学问,等等。
说实话,张轩一些权谋手段,张质并不是太在乎的,比如钱逆案之中,张轩并不能算得上多光彩。
张质觉得这反而好,作为皇帝,法,术,势。都要有才对。而今的局面,真有一个宋仁宗,张质反而失望。
但是对张轩远离儒道,在很多事情之上,都偏离了儒家对明君设想,内心深处反而有一丝焦躁。
是,不管张质与张轩到底是真亲戚假亲戚,而今假为真时真做假,他作为夏朝宗室长者,只要老老实实的听命。将来致仕的时候,少不了一个王爵。
说不定还能捞一个世袭罔顾。
但是正因为这大夏江山姓张了,他反而更加忧虑,觉得要尽心尽力,匡扶陛下,重回正道才是。
方密之不是不好,而是张轩看重方密之是因为方密之的西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