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2 / 3)

明末求生记 名剑山庄 5166 字 2020-02-12

,后来又投降满清,又在大同立足。

几乎上就是割据了。

因为多尔衮深刻的意思到了,想平定天下,区区二十多万的八旗子弟,是远远不够的。拉拢各地有实力的军头,也成了必然之举,从这一点看,罗汝才与多尔衮,到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所以,要借助降军的力量。

另一方面,他又知道,这样优柔下去,也是决计不行的。于是乎他在另一件事情上,也竭尽全力,那就是重建文官体系。用文官体系来消除各地的军阀。确定满清的中央政权。

这倒是一手好棋。

多尔衮多次发诏书,将清廷的官员原职留任,很多南方的官员都逃走了,但是很多北方官军都留了下来。当然也有很多南方人留了下来,比如上海人李雯。就是其中之一。

其父李逢甲殉明,死于李自成之手,多尔衮延请他成为身边的幕僚,此刻正是得用之时,多尔衮一切文书,都是经李雯的手。

也正是李雯给多尔衮献计,拉拢各地士绅,用以平地各地叛乱。

多尔衮下令各地举荐人才。

于是乎,很多有名的降臣,纷纷举荐各地人才。不过南方都不在清廷的统治之下,所以举荐过来的人大多是北方人,具体的说是,

山东,山西,北直隶的人居多。

最多的其实是山东人。

后世刘墉能坐上如此高位,都是这一拨举荐的遗泽。这些人纷纷归顺,确定了满清与北方士绅的联合,巩固了满清的统治。也同样确立满清前期,山东人在朝廷上的强势。

当然,这些事情仅仅是多尔衮所做的一部分工作。

另一部分就是八旗内部的。

多尔衮在黄台吉死后的局面之中,取得了优势,掌握了清廷政权。但是并不意味着清廷内部,或者说八旗内部,就没有反对者了,恰恰相反,反对者还不少。

不过,多尔衮在关内取得的堪称伟大的胜利,确定了多尔衮的话语权。

崇祯十七年八月,也就是顺治元年八月,顺治小皇帝,从辽东进入北京,在北京再次登基。宣布定都北京城。

在登基的同时,也确定了多尔衮的地位,那就是叔父摄政王。给与了多尔衮总揽一切大权的政治基础。

虽然阿济格,与多铎两兄弟在前线的胜利给了多尔衮很大的支持。但是反过来,没有多尔衮在北京的稳定后方,乃至在政治斗争之中,确定绝对优势,阿济格与多铎也不可能打的这么顺。

不过,此刻多尔衮面对这个局面,也开始有些犹疑了。

他面对的不是别的,就是阿济格要与曹营,或者说南夏交战之势。

多尔衮是一个聪明人,否则也不会有睿亲王之号。

这样的局面,在多尔衮看来,不适合大战。无他,他觉得有些兵疲了。

崇祯十七年,是大战频频的一年。

崇祯十七年中,不管是南方与北方都是大战频频。曹营在这一年之中,横扫江南,与左良玉决战湖口,取得了长江流域决定性胜利。而清军也没有闲着,四月入关之后,一片石之后,保定,山西,怀庆,大同,延安,潼关,一战接着一战打下来,屈指一算,很多将士出征都有一年了。

军中疲惫,那也自然的。

纵然这个时代的八旗军,正是他们最强盛的时候。但是也不代表他们都是铁打的。

经年征战,士气精力都有极大的耗损。要不是前线多是以战补战,恐怕后方都有一些支撑不住了。

但是反过来想,阿济格如今,数次大胜,养出了得胜之气,也是非常之难得。而今罗汝才新定湖广,立足未稳,如果一战之下,能夺下湖广之地,将来与夏朝的征战之中,就得了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