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的就怎么办,我从不食言,你们准备工作做完了吗?”
“快了,现在正跟主管财税的市领导商谈。”
“还是嘛,准备工作还没做完,老领导,你着什么急呀!”
“不是着急,我是怕你把对我的承诺忘了。”
“哎哟!看你说的,凭你对我的了解,我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吗?”关云天道。
这回轮到老谢不好意思了,“嘿嘿,看来是我想多了。”
“老领导,你安心做准备工作吧,县里这个项目不大,也不具备代表性,我们先把这个项目做完,重点还是要放在市里的养老项目,等你们那里的项目做完,才能向省乃至国的地市推广。”这不是安抚,关云天说的是实话。
老谢知道关云天的为人,有了这番承诺,他对项目的最终落实更加放心了。
跟昌达集团位于省城的项目比较,县里这个五千张床位的养老项目显得很“迷你”,建设工期也不长,从开工建设到投入运营,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说实话,要不是考虑到项目建在关云天的故乡,昌达控股董事会根本不会批准在富源县投资养老项目,因为项目规模太小,即使县府把政策允许的所有优惠都毫无保留地给了企业,要想盈利也绝非易事,这一点关云天非常清楚。
为了照顾父母官的面子,也算为家乡的民生工程做一份贡献,关云天虽然答应在富源县投资养老项目,但项目面临的经营风险他是知道的。无论在哪个地方做项目,养老机构终归是企业,做企业就得有盈利,否则将难以为继。
县里的项目开始运营后,为了尽可能保持盈利,除了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关云天还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杜绝人情,对所有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的养员一视同仁,不管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付出多少金钱,就享受多少服务,为此,关云天还请江副县长跟县里的各个部门捎信,请大大小小的领导们理解企业的难处,让他们免开尊口。
第二,建立一支高效管理团队,在项目正式运营之前,关云天特别从省城的养老机构调来两名顶尖中层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日常和后勤管理。在外人看来这有点小题大做,好像信不过本地人似的,但关云天深知,如果不在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这种处于县城的小项目必然亏损。
第三,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宣传,让县有条件和意愿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尽量使项目在高负荷状态运转。
(本章完)